艾柯 | 人生选择的标准答案在哪里? 环球今头条
“现在很多问题的起因,其实是业余的人太职业,职业的人太业余。”第一次听到这句话,来自柴亮和刘岩的...
2023-04-22“现在很多问题的起因,其实是业余的人太职业,职业的人太业余。”
第一次听到这句话,来自柴亮和刘岩的对谈。两位都曾作为跨界精英的受访者,登上过《高尔夫大师》杂志。柴亮是著名的小提琴家,而刘岩是早期直播网站六间房的创始人,在网上有“直播教父”的名号。当然,他们和我,以及彼此聊的,还是高尔夫。话题里他们对国外社交媒体上的一些高尔夫教学红人的熟悉程度,确实让我这个“职业”高尔夫人觉得汗颜。但真正戳中我的,却不仅如此。
听到这句话之前,我有时会困惑另一个问题的答案——什么是职业,什么是业余?笑我傻之前,先静静,先想想。
(资料图片)
在高尔夫这个领域,收入是区分职业和业余的那条线吗?它应该是多少钱?《高尔夫规则》中的一千美金?毕竟,这个时代,连美国都对大学生代言合同开了绿灯,而我们这里,各种业余比赛“补贴”、“训练金”,甚至各种江湖故事里的“局”,其中数字应该能让不少职业球员和教练感到羡慕。
如果说运动员领域,你还有机会努力地画出一条线。我所在的媒体行业就更难了,无论是记者还是评论员。这或许不只是高尔夫领域的问题,在这个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意见领袖,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声的时代,媒体不再是单一渠道,甚至一些因“热情”而非“收入”驱动的业余爱好者,可以投入更多时间,更多精力甚至金钱,成为更专业的“媒体人”。
进入高尔夫行业22年,为《高尔夫大师》写作也已经18年,从当初到现在,我始终能感受到这个行业的“卷”。高尔夫这项运动实在是太特别,它和其他运动不同,全世界范围内,为这项运动买单的“看客”们都是参与者,甚至是水平相当高的参与者。观众自带“职业”属性。在国内,因为高尔夫依然是少数人的运动,观众还自带了“成功”属性。
当有“职业”和“成功”的双重加持时,我看到了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,但也看到了一些过于绝对的偏见。无论是职业球员选择LIV还是选择美巡,无论球员的竞技状态和职业道路的发展是否和个性、人品、知识水平或者学历有关。古人说,四十不惑,人到中年最重要的一点是,我们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机会和挑战,成功和失败的历练让我们收获了太多经验,这些经验成就了自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。这些世界观和价值观值得分享,但它也同样是一种自我的折射,它未见得适合你想要将其投射的人们,它更不是一种绝对正确。
绕糊涂了?其实,让我有感而发的事很简单。每当直播比赛的时候,关于业余球员是否该选择美国的大学之路时,总会有各种争议,我也会看到各种充满了绝对化的观点。作为一个得益于大学教育,对校园依然充满留恋和向往,如今依然认为读书正在且将继续丰富自我人生的人,我想冒着大不韪对高尔夫球员读书论说一句“学术不正确”的话:
读书受教育一定是一件美好且正确的事,但它并不是某个时间点里唯一正确的选择。你要思索的是:如何将自己有限的人生长度最大化,从中获得最广或最深的维度;既要又要是每个人的梦想,但很多时候,你必须在每一个人生选择面前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个。这太复杂,也太容易让人抱憾终生,但这也是充满希望的人生的动人之处。
当职业和业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,当在卷与被卷的仰卧起坐里努力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时,我越来越相信另一句古话——“吾生也有涯,而学也无涯”,这事对谁都一样,不管你是不是别人口中的“老师”,也不管你到底去不去读得州大学。
文/艾柯《高尔夫大师》总编辑
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《高尔夫大师》4月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