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最快72小时!我们就能完成定制化产品从接单到镜片生产,再送达全球主要城市的全流程。”在上海康耐特光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康耐特光学”)的自动化车房里,机器运转声有些许嘈杂,公司财务总监许胡寅一边比划着,一边向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着流水线上的各个部件。

切削、抛光、质检、割边、装配,车间作业正井然有序地开展着。而这样忙碌的景象,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。“一年365天,我们的自动化定制加工中心几乎全年无休。”许胡寅说。


【资料图】

康耐特光学身上体现出的“韧性”,也能在其他在沪浙商企业中找到。克服不利因素影响,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(下称“欧本”)2022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,较2021年增长50%以上。“今年一季度我们的合同额约10亿元,全年目标是40亿元。”欧本董事长陈明对企业的发展充满期待。

从之江到浦江,在“四千精神”的引领之下,浙商企业“跳出浙江”,在上海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。在这过程中,金融力量始终如影随形,为浙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“活水”。

在沪浙商企业快速发展

凭借“最快72小时到全球”的响应速度,康耐特光学逐步成长为树脂眼镜这一细分赛道的龙头。按2020年树脂眼镜镜片产量计算,康耐特光学在中国树脂镜片制造商中排名第一;按2020年树脂眼镜镜片收入计算,康耐特光学排名全球第九,是全球十大市场参与者中唯一一家总部设于中国的公司。

以设计研发为驱动,在“更快更省营造美好建筑”的愿景之下,欧本在厂房、仓库、办公楼建造领域专注地发展了25年。如今,欧本承建的项目已遍及全国30个省份。

“累计工程合同数量超过1000个,建筑物数量超过2000栋,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。”陈明用“123”概括公司的成绩。

康耐特光学和欧本交出的成绩单,是在沪浙商企业稳健发展的缩影。自改革开放以来,从浙江走出来的浙商群体,发挥“四千精神”,以脚踏实地的创业态度,敢想敢试的创新精神,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发向前。

上海,这片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,也吸引了一大批浙商企业“抢滩”。上海市浙江商会秘书长吴仲春表示,上海在经济发展、营商环境、人才资源、国际化视野和开放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,又与浙商企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经济联系,吸引了大批浙商企业来沪投资发展。

当前,中国正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,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,为民营经济发展厚植沃土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,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,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”。

持续向好的中国经济基本面,提振了民营企业的信心。但在外部环境变化莫测的背景下,机遇和挑战并存。谈及对今年公司经营的预期和布局,“稳”和“创新”是许胡寅和陈明共同提到的关键词。

“由于公司出口占比较大,市场的不确定性、汇率的波动都会左右企业的经营业绩。”许胡寅表示,康耐特光学将夯实制造基础,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,以定制化产品和一站式服务业务模式为抓手,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
“截至目前,今年的订单形势总体良好,在手订单充裕,各项既定计划都在有序进行和开展。”许胡寅表示,下一步将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在手订单,发挥企业的产能优势。

“在2022年的基础上,欧本对于经营提出了新的增长要求,在高端物流仓储、工业厂房和商业办公等领域力争持续突破。欧本研发的甲壳结构系统,是非常有优势的创新产品,市场前景广阔。我们也加大了推广力度,希望能在更多项目应用这一产品。”陈明表示。

他透露,公司正在积极筹备建立“欧本建筑结构技术研究院”,希望通过不断地研发创新,提升企业竞争力,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,争取有更好的发展。

金融护航企业行稳致远

作为实体经济的“血脉”,赋能民营企业发展,金融业肩负着重要使命。在沪浙商企业发展的背后,上海金融业也在主动发力,护航浙商企业“稳进提质”。

经历上市、业务剥离、再度冲刺上市的波折,康耐特光学的资本市场之路迈过了多道“坎”。康耐特光学于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,2016年收购大数据科技公司“旗计智能”,后更名为“康旗股份”。

“在收购旗计智能后,短期内公司经营利润直线上升,但后期公司在经营中渐渐发现,两块业务整合始终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。”许胡寅说,当时,由于公司资源有限,是支持眼镜业务发展,还是支持大数据科技发展,面临着相机抉择。

最终,公司董事会在2018年7月决定将眼镜板块剥离,而着力于更有潜力的大数据科技行业。按照协议,交易对价超7亿元,需要在2018年至2019年期间分期支付。

彼时,与康耐特光学合作的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,由于额度管控等原因均无法立即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。“如果无法提供剩余融资款,企业即将面临违约风险。”康耐特光学相关负责人倍感焦虑。最终,上海农商银行以多形式复合担保方案,突破“唯抵押论”,给予康耐特光学4.9亿元的综合授信。

有了金融的助力,康耐特光学顺利完成了并购交易。积淀近3年后,康耐特光学2021年进军港股市场,并于2021年12月16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。

全程参与业务剥离事项,也让许胡寅深切感受到了民营企业面临的“融资难”困境。他回忆道:“在进行资产并购重组的时候,企业缺少融资渠道,自身抵押物和担保也相对较弱。尤其是脱离了上市公司体系后,便很难享受到上市公司的‘福利’,企业融资过程十分艰辛。”

对于民营企业对接银行金融服务时面临的共性问题,陈明感同身受:“好在这些年,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降低融资成本,欧本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也享受到政策带来的降本红利。”2022年,上海农商银行对欧本的商票贴现完成授信,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燃眉之急。

谈及上海农商银行对浙商企业的金融服务,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应长明用“快、平、信、合”四字概括:“快”是快速,响应快、决策快、审批快;“平”是平等,对待国企民企一视同仁;“信”是相信,综合判断企业成长价值和发展前景;“合”是综合,充分发挥企业和政府、企业和资本市场、企业和生态伙伴的桥梁作用,以综合化的服务支持浙商企业在沪发展。

多方合力助力浙商企业发展壮大

民营企业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“主力军”,对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,离不开“政会银企”多方合力。

“浙商企业的‘四千精神’,时时让我想到上海农信的奋斗精神。70多年以前,上海农商银行的前身上海农信,栉风沐雨、艰苦创业,走遍田间地头、说尽沪语方言,脚沾露水、衣沾泥水、身流汗水、一心为农,坚持金融为民。”应长明说,正是因为双方在价值追求、奋斗精神、文化理念等层面的高度契合,才能不断拓宽、不断深化合作。

2019年以来,上海农商银行与上海市浙江商会先后签订两轮战略合作协议,搭建了高效、紧密的沟通互动平台。截至2022年末,上海农商银行对接在沪浙商超7000户,在沪浙商整体授信规模近1700亿元,较2020年末增加近700亿元。

当前,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失衡和融资渠道不畅仍然是急难愁盼问题,企业期待能够获得更充分的金融支持。

“企业的发展过程离不开资金的需求,无论是企业自身发展还是对外投资,我们都有融资需求。”许胡寅表示,希望政府和金融机构能够对民营企业给予进一步的支持,包括贷款规模、贷款利率以及创新产品和服务等方面。

吴仲春认为,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多重痛点和难点,具体表现在资金短缺和融资难、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、人才缺乏等方面。他表示,未来商会将进一步发挥资源整合和服务功能,在推动浙商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、加强产业协同、深化银企合作、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发力,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和发展难题,为长三角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
应长明表示,上海农商银行与浙江商会将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,进一步扩面增量、提质增效:一是支持创新转型,全生命周期、多层次、差异化赋能科技型浙商企业;二是支持产业链、供应链,围绕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圈;三是支持绿色低碳转型,通过“全产业链、全生命周期、全产品服务”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,服务长三角区域绿色中小企业;四是支持普惠中小微企业,坚持“做小做散”。

“对浙商群体、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既要有思想站位上的高度,也要有平等对待的温度,更要有精准施策的力度。只有充分了解民营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、痛点和难点,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服务民营企业的切入点。”应长明说,“我们将继续坚持相伴成长的理念,支持浙商企业在沪进一步发展壮大。”

金融顾问制度试点浙江样本:把资源配置到更需要的地方

浙江省是“四千精神”的发轫地,这里聚集着近300万家中小企业。2018年,为了解决普惠金融困局,浙江省创新推出金融顾问制度试点,集结金融、法律等各类专业人士,为企业开展公益性综合金融服务,把金融资源配置到更需要的地方,沈金方就是最早的一批省级金融顾问。

(文章来源:上海证券报)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

推荐阅读

更多